文化


北朝文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灭后燕、进兵中原开始,到孝文帝元宏即位。

北魏初年,由于鲜卑拓跋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较浅,因此对文学也不很重视。从西凉、北凉入魏的一些人所作的文章较有艺术性,这是因为十六国初期,一些文人避乱来到张轨所建立的前凉政权,而前凉的张骏和西凉的李暠都提倡文学。凉州是北魏初年文学比较繁荣的地区,《魏书·胡叟传》也有“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的记载。

这个时期的鲜卑族歌谣,由于语言的隔阂,后来全部亡佚。至于鲜卑族人所作的公文,现在所存者也与汉人所写的类似,有的可能就出于汉人的手笔。《宋书·索虏传》记载了拓跋焘给宋文帝刘义隆的两封信:当时拓跋焘用鲜卑语口授,由别人用汉文写成的。


第二时期:从元宏即位到北魏政权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据《魏书》记载,元宏能诗,但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他和群臣联句中的四句。《魏书》对元宏的诗文歌颂备至,但现存的文章,文学价值并不高。不过,元宏推行汉化和提倡文学,毕竟对北朝文学的兴起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因而在当时和以后,渐渐出现了一些文人如郑道昭、袁翻、祖莹、常景等,他们开始向南朝文人学习,写过一些比较讲究辞藻的诗和骈文。这些诗文虽然历来不大受重视,却是北朝文学开始兴起的标志。
《魏书·高祖记下》(帝纪第七)--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个时期北方的散文出现了郦道元的《水经注》,这部书虽为学术著作,但其中写景的一些片段,多为后人传诵。
《北史·郦道元传》(二十五列传第十五)





第三时期:从东魏与西魏对峙,到北周灭北齐,隋文帝杨坚又篡周自立。

这时期是北朝文学比较繁荣的阶段。这个时期东魏和北齐的首都邺城,曾经是北方文化的中心。北魏分为东西两个政权以后,一些文人大抵在邺城聚居。其中比较著名的温子昇、邢劭和魏收。他们都兼擅诗和骈文。温子昇的《寒陵山寺碑》等骈文,在当时颇负盛名。邢劭和魏收的诗及骈文,在辞藻、对仗各方面都已经和南朝文人接近。

北齐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品今存者只有一首高车族将领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歌》,历来视为诗歌中的杰作。历史记载北齐时代斛律金(488~567)所唱的《敕勒歌》,反映北方的游牧生活,出色地描绘了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回]




艺术

石窟艺术:

北魏迁都洛阳后,在北魏统治阶段的倡导扶持下,北方广大地区兴起了一个开窟造像的热潮。
这时龙门石窟普遍出现了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带”式的服装,呈现出划时代的特征和风格。至此,中国石窟艺术在造像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石窟艺术的东方风格开始形成,出现了中原化的佛教形象。这种新的艺术风格普遍出现和形成于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诸石窟,所以称其为中原风格。

这种艺术风格上的变化,显然是孝文帝改制推行先进的汉化政策,吸收借鉴东晋南朝和中原汉化的结果。因此,我们说龙门石窟艺术是北魏迁都洛阳之际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纵贯东西,融汇南北,是北方鲜卑族文化与中原和南朝以汉族文化为主的相融合,外来的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相融合的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一般的时代风格。

中原风格不仅可以从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中看到,而且从洛阳出土的北魏永宁寺塔基残造像、北魏陵墓神道石刻人、元邵墓出土的陶俑、洛阳出土的北魏画像石棺、流落海外的宁懋石室和孝子画像石均能见到。“宽袍大袖”、“秀骨清像”的中原风格一经形成,便以洛阳为中心向外传播影响,在北魏后期风靡全国,成为南北统一的时代风格。

有关佛像石窟雕像,北朝著名的石窟造像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石窟艺术最雄伟的是云冈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丰满,两肩宽厚,衣褶线条紧贴身躯而雕,庄严中寓有慈祥,表现出佛的胸怀气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态,给人以恬静的美感。洛阳永宁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残像最为精致,面目传神。


魏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书的宝库。北朝碑刻即所谓的魏碑书法,魄力雄浑,气象浑穆,体态多变,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帖》、《郑文公碑》、《石门铭》等,以及众多的墓志铭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龙颜碑》、《瘗鹤铭》等。

音乐:

北魏时洛阳社会繁荣,音乐在王室、贵族、王侯骄奢淫逸的生活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他们家中大都豢养大批歌舞会女,少者数十,多者数千,大都能歌善舞。

北魏当时的音乐盛况已为我们今日所不能再见,唯独龙门石窟给我们留下了当时洛阳音乐的宝贵资料,为今日研究北魏洛阳的音乐史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形象。从龙门伎乐人和会乐天所执的乐器来看,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洛阳的音乐情况。

北朝龙门石窟现存乐器有十四种,其中以笛、笙、排很箫、鸡娄鼓、筝、阮、铜钹等乐器为多,说明这些乐器在当时社会上已普遍流行。北朝流行的乐器共十四种,其中传统乐器八种,其余六种为新传入的乐器。当时最为流行的乐器有七种,其中民族乐器五种,其余两种为新输入的域外乐器。


这个情况说明了北朝虽然输入了不少的新乐器,但在社会上和专业乐队里仍然是以民族乐器为主,这可能与北朝以来,新乐器虽已传入,但尚未完全融合有关。


书法:

碑刻书法汉魏时期盛于洛阳,东汉洛阳太学立有石经(一名熹平石经,以名一体石经),为书法家蔡邕所书;曹魏时又于太学刊立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的石经(一名下始石经,以名三体石经)。由此看来,洛阳碑刻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迨至北魏,龙门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更是兴盛一时。其中以《龙门二十品》最具代表性。《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中的精萃,是魏体字(又称北碑、北体或龙门体)的代表。它在汉隶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既保留朴拙的隶书意,又孕育着唐楷的萌芽,有着独特的风格。

《龙门二十品》和大量的北魏造像记,在研究洛阳古代书体的演变和流派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