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

北方五个王朝的统治者出自塞北的鲜卑族或与鲜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魏统治者是鲜卑拓跋部的贵族(也称为“世家大族”)。东、西魏本来就是从北魏皇室中分裂出来的,它们的实际掌权者高欢、宇文泰,同时又是北齐、北周政权的真正创建人。


有关“世家大族”及政治地位:


“世家大族”:用以涵盖北朝时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地方大族。


关于魏晋间的大族问题,唐长孺先生指出:“从东汉以至魏晋最基本的统治势力是地方大族,由地方大族中孕育出来的两类人物构成统治阶级中的当权分子。一是以强宗豪族为核心的地方武装集团,就是堡坞主,当晋末乱时,这种地方武装在北方普遍建立;二是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熟谙封建统治术的士大夫。二者也常常合而为一,即 以士大夫而兼为堡坞之主,例如郗鉴便是。”

北朝的世家大族,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不同形态:(1)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征的地方豪族,(2)以官宦为标识,以文化为特征的名家大姓。


一般说来,地方豪族大多掌握着一定数量的依附人口,拥有一定规模的宗族武装,在地方保持着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干,凭借自身的家学与门第,能够较为顺利地进入王朝上层统治圈,成为当朝辅望或封疆大吏。他们的政治势力与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局限。

名家大族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与王朝现实政治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家族的前途和命运与王朝的成败兴衰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常卷入王朝上层的政治纠纷与权力角逐,构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

士族与贵族虽然都具有政治地位和经济特权世袭的特点,但他们主要区别于有无封君的法律保障,这种区分对于理解北魏历史尤其重要。北魏时期,贵族主要包括拓跋宗室和鲜卑勋贵;而士族则指魏晋以来居于中原本土的世家大族以及部分具有一定文化色彩的地方豪强。


《魏书·序纪》(卷一)
《魏书·官氏志》(志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