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技术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户调制以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迁都洛阳以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首先表现在开荒上面。在北魏前期,洛阳一带乃至黄河中流的广大地区,到处荒芜,人烟极少。自孝文帝改革之后,许多过去逃亡异乡的汉族劳动人民相继回到这里,开荒种地,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粮食生产也在增加。内迁的鲜卑族劳动人民和其他族人民,逐渐减少乃至放弃以狩猎或畜牧为主的谋生之道,而转向农业生产,也在开荒种地,成为农民。
水利
自改革之后,水利事业也有恢复和发展。太和十二年(488年),冯太后和孝文帝下诏,指令长城以北和阴山以南的北边六镇①和云中②、河西、关内各郡,都要开种水田,并要通渠灌溉。不少地方官吏也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因之在关东和关中修复和新开的沟渠、陂池很多。水利的兴修对于农田灌溉和交通运输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寺院地主庄园
北魏的统治者利用宗教来统治人民,因此佛教发展很快。北魏末期,洛阳的佛寺多达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全国佛寺多达三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人。后来,北齐有寺院四万余所,僧尼一百余万人。北周有寺院一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人。
大大小小的寺院都有自己的田产。大部分寺院和地主庄园差不多。少数上层僧尼是很像大地主那样的,但一般的僧众是寺院中的被剥削者。他们整日在寺内的劳动和做杂役。较大的寺院都拥有较多的僧祇(qí)户②,僧祇户是国家给的。寺院还拥有寺户,是由官府拨给的犯罪百姓或官奴充当。僧祇户和寺户都不再负担国家的租税和徭役。不仅这样,有些自耕农或贫困农民为了逃避国家的赋役,甘愿投奔到寺院的荫庇之下,将田产献给寺院,自己则充当寺院的佃农。就这样,许多寺院拥有大量的田地和劳动人手,并封锢山泽,成为寺院庄园地主。
这些寺院不仅驱使僧祇户、寺户、佃农从事农业生产,还进行各种手工业生产,主要满足上层僧尼的生活需要,也解决寺院本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实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寺院还经营高利贷。
北魏自改革以后,手工业也由恢复而发展。主要手工业有冶铁业、纺织业和制瓷器。
冶铁业
当时的冶铁技术有锻铁和铸铁。兵器、铁甲和车马具等,主要使用锻铁制造的。铁制手工工具很多,也很进步,这是兴建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的重要条件。这时,中国的北方开始大规模的开凿石窟寺。属于北魏前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有大同的云岗石窟。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有洛阳的龙门石窟。
纺织业
制瓷业
北魏中后期,制瓷业有新的发展,工艺技术也有进步。在北魏中期,北方瓷器的形态和纹饰,多和长江流域的产品相类似,主要是厚釉的青瓷器。此后,北方的制瓷业迅速发展,出现了自己的风格。不仅出现了各种深浅不同的青色釉,而且在青瓷基础上较成熟的烧造出黄釉、酱釉、褐黄釉和黑褐釉等。器具的种类也增多了,出现了形态不同的罐、壶、瓶、盘等。高约七○厘米的、仿金属器的饰有仰覆莲的六系青瓷尊,是当时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
北方瓷器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业也在恢复、发展。
洛阳商业
北魏孝文帝自迁都洛阳以后,洛阳的长期荒凉的面貌迅速改变了,不仅成为北魏的政治中心,也逐渐成为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
当时的洛阳有居民十万多户,城内外的居民区共有二百多个里(坊),多数人分行业或按身份分别住在一起。洛阳的市场很多,反映了当时的洛阳是很繁盛的。
国内商业
洛阳以外的北方各地在孝文帝改革之后,商业也有发展。商业有官营和民营两种。官营盐、铁是专营性质,包括了生产和销售。北魏后期,在沧、瀛、幽、青四州③境内,傍海取盐,每年收盐约二十一万斛。大部分冶铁业也掌握在官府手中。北魏王朝还在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常平仓,丰年销售绢帛,收购粮食;荒年则减价出售粮食。这样以保持物价的稳定。这项制度在北齐和北周时,都被采用。
民间出现了不少以贩卖为主的大小商人,主要经营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在北方和南方对峙的情况下,商业往来也在发展,主要是由民间商人进行的。商业有所发展,商品交换关系对货币的需要也日益迫切。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青铜钱,于是,市场上以货币为交换手段的渐多,商业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中国最早年号记重钱太和五铢铸行有限,流通仅在京师洛阳一带,因此未成北朝之统一通用货币,故传世及出土数量亦少。
![]() |
“太和五铢”青铜钱 |
国外贸易
丝绸之路仍然是沟通中国和中、西亚的重要商道。我国的丝织品继续输出到西方,养蚕、缫丝和丝织技术也于这时传到西方。伊朗人很快地掌握了这种技术,并织出了具有民族色彩的“波斯锦”传到中国。解放以前和解放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青海、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发现了许多拜占庭的金币和伊朗人建立的萨珊王朝的银币,其中大量的是北魏时期传来的。这也反映了当时北魏与中、西亚的商业往来是密切的。
**参考资料的来源
**参考资料的来源